★腕錶入門寶典

首頁 » ★腕錶入門寶典 »

腕錶入門寶典1-1 鐘錶的歷史演進 : 原始時計時期 (西元前1,500年到西元1,300年)

日晷 === 洩水型水鐘 === 受水型水鐘 === 沙漏 === 燃燒時計 ===  機械鐘

 

Ancient-egyptian-sundial

世界上最早的日晷出現在埃及的帝王谷(約西元前1,500年),是用來量度工作時間

Ref 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7%A5%E6%99%B7%E7%9A%84%E6%AD%B7%E5%8F%B2 

 

       人類開始測量時間的歷史悠久,最遠應該追溯自3,500年前(西元前1,500年),古埃及人發現影子長度及位置會隨時間改變,繼而發明日晷可用於有陽光的白天計時。後來又發現可以利用容器中水的流失來測量時間,所以發明了洩水型水鐘(中國稱之為滴漏,最早記載於西元前200年的周朝),利用水面下降後,露出容器上的刻度來判讀時間;水鐘可以不受限於白天、黑夜以及地點,全日及室內皆可以使用。後來又演變為受水型水鐘(上有儲水壺會滴水下來,透過設計,儲水壺可以維持相同的液面高度,保持水壓恆定,滴水量便可以維持一致),透過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浮標來指示時間。西元四世紀時,又發明了利用細沙取代水的沙漏;水鐘和沙漏的原理類似,都是利用重力移動沙或是水等物質,來計算時間,但是沙子不會像水一樣在寒冷冬夜結冰。 除了前述的日晷、水鐘、沙漏之外,還有一種計時方式在古代廣為使用,就是利用火焰燃燒速度,來計算時間。例如油燈時計、蠟燭時計,線香時計等,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燃燒線香來計時,它還具有定時響鬧的功能。在龍舟形狀計時器上放置一條線香,線香上掛了數條繫著金屬球的棉線。點燃線香後,每隔一段時間,便會燒斷一條棉線,棉線燒斷後,懸掛的金屬球便會跌進下方的金屬容器並發出報時聲響。龍舟報時更香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。其實使用燃燒時計來計算時間,精準度其實不高,但由於使用上簡單方便,非常適合一般民間使用。其實古代人對於時間的精準度要求不高,時計的發展幾乎都和宗教行為習習相關,例如上述的水鐘以及線香計時,都和宗教行為有關。

02-09

元朝銅壺滴漏 : 置於最上的是日天壺,其次為夜天壺,第三是平水壺,最下的是受水壺,各壺皆有蓋。第一、二、三壺下端裝有滴水龍頭,依次滴入受水壺,受水壺中央插銅尺一把,尺上刻有十二時辰,自下而上為子至亥時。銅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,下為浮舟,隨著水位提高,浮箭逐漸上升,顯示時間,故又稱刻漏

Ref : http://www.guangzhoumuseum.cn/history02-02.asp

 

20121109_0d1aefdfad6b817f5dd4HpSGy6LTZKoI

龍舟報時更香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,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繫著金屬球的幼線,線下放了燃著的香。每隔一段時間,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,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,便會發出報時響鬧

Ref : http://www.discuss.com.hk/viewthread.php?tid=20986576&page=10&nomobile=1

 

94161

廈門同安市的水運儀象台外觀

 

 

       全世界第一個時鐘,應該是起源於中國,由宋朝宰相蘇頌設計,並監督製造的『水運儀象台』,座落在宋朝首都開封,完工於西元1092年。為什麼說『水運儀象台』是世界第一個時鐘呢? 因為它具有現代鐘錶必備的特徵 : 『擒縱結構』。在此之前所發明的日晷、水鐘、沙漏以及燃燒時計等,因為不具『擒縱結構』,都只能稱之為計時工具,不能稱之為時鐘。 根據蘇頌所著的『新儀象法要』中記載 : 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六寸五分(約十二公尺),整座儀象台分為三個機構,最上層機構是『渾儀』,類似現今的天文望遠鏡,只要調整渾儀上的『窺管』,使其對準太陽,它便會隨時間自動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;第二層機構是『渾象』,『渾象』為球體結構,上面刻有1,464個星宿,類似現今的星象圖,也會隨著時間轉動與實際星象連動;第三層機構為『晝夜機輪』,其實就是一座利用水力運行的機械時鐘,『晝夜機輪』又分為五層,每層都有報時人偶,透過人偶敲擊樂器或是舉牌報時及報刻,用來顯示時間,可說是中國古代的『咕咕鐘』。 『水運儀象台』的運作原理是透過水力,推動名為『樞輪』的水車結構,『樞輪』由稱為『天衡』的擒縱裝置所控制,樞輪一天會轉動一百圈(當時一天為一百刻鐘,每刻鐘為14.4分鐘,直到明末清初西洋鐘錶傳入後,才改為一天九十六刻鐘,每刻鐘15分鐘),藉由齒輪組合來推動『晝夜機輪』以及更上層的『渾象』以及『渾儀』。因為宋代時期的科技,已經可以精準控制水流量,可以讓『樞輪』保持恆定速度的運轉,因此『水運儀象台』運作上非常精準,可謂是當時的天文台精密時計。可惜水運儀象台毀損於西元1127年的靖康之亂,之後的八百多年都無人能夠成功復原。終於在西元1994年,由台灣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』成功復原;除了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』存在一座全尺寸的水運儀象台外,目前世界上還有兩座,一座位在日本長野縣諏訪湖畔的『儀象堂』(1997年完工),另一座位在蘇頌的故鄉,中國廈門市同安區(2012年完工)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參觀,感受一下中國古代科技的偉大。

 

p32

調整渾儀上的『窺管』,使其對準太陽,它便會隨時間自動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

Ref : http://web2.nmns.edu.tw/Web-Title/china/A-1-22_operating2.htm

 

20130906102455555

『渾象』為球體結構,上面刻有1,464個星宿

Ref : http://tunagarikannsya.blog79.fc2.com/blog-entry-700.html

 

 

img649fc8c1zik9zj

『晝夜機輪』又分為五層,每層都有報時人偶,透過人偶敲擊樂器或是舉牌報時及報刻

Ref : http://plaza.rakuten.co.jp/lyravega/12007/

 

水運儀象台介紹影片

 

 

沒有迴響

本文還沒有迴響,快來搶頭香!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